说到现在的临沂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
发展迅速,生活节奏快,到处都是现代生活的气息
随着城市的发展,
一些老事物和记忆也慢慢开始淡出人们视线
遗憾的是,那些老物件现在就是用钱,也买不到了...
消失的老物件
这些老物件都是
“我家也有”的国民同款
时尚了一代又一代
/国民两件套/
淡黄淡粉淡绿的底色、鲜艳的花朵、稍有点粗却很耐用。这床单算是洋气的了,还有那种底色是通红通红的。国民枕巾人人必备,小花边是必备的时尚。
/国民脸盆/
敲上去非常响亮,“囍”字与牡丹的经典搭配。搪瓷脸盆里画的不是两只喜鹊,就是两条大金鱼,或者是个福娃娃……
/脸盆架/
这样木制的脸盆架现在都不用了,上面挂着毛巾,还可以放漱口杯,盆还是搪瓷的,这算是标配了,猫腰痛快洗脸的日子,你还记得吗?
/茶缸子/
搪瓷的杯子,总是写满各种标语,有的上面画着各种花朵,还有古代的美人儿,经常怕喝完水找不到盖子,于是大人们都会在盖子和把儿上栓条细细的绳子......掉漆后金属会变成黑色,又是“囍”字与牡丹的组合。不仅能用来喝水,还能喝稀饭。
/铝制饭盒/
上面写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铝制饭盒你还记得吗,没有现在保温饭盒那么多功能化,但每次里面都装得满满的,倍香!
/茶盘子/
小时候一到过年了,家里就会用茶盘子盛花生、瓜子、糖豆......满满一大盘子,可开心了,也有家里养花,花盆大,用茶盘子垫底用的。现在,家家户户都有专门的瓜子盒、糖盒,却没有了以前的感觉了~
/篦子/
老一辈人的最爱,纯手工制作的一种梳子,专治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。
/小板凳/
小时候到了夏天傍晚乘凉,可离不开这小板凳,拿着板凳抱着半拉西瓜,坐在院子里,过堂风那叫一个凉快儿。现在很多人嫌它和时尚的装修格格不入。
/手电筒/
要放两节一号电池的手电筒,那会晚上没那么炫的路灯,晚上走到哪带到哪,防偷防抢防狼必备单品。
/老式摆钟/
比现在的钟表有趣得多,一到整点就“当当当”的响,无聊的时候可以盯着晃动的钟摆看半天。
/顶针/
姥姥纳鞋底的必备神器,厚厚的鞋底,用锥子扎的眼儿,穿针引线全靠这顶针用劲儿了,小时候经常偷着当戒指戴!
/傻瓜相机/
傻瓜相机学名袖珍相机,而之所以被称之为傻瓜相机,是因为这种相机彻底改变了摄影操作,甚至可以说其简单的操作方式连“傻子”都能玩得转。现在都用单反啊、智能手机......傻瓜相机基本已经见不到了。
/老式电视机/
手动调台,信号不好的时候还经常出现雪花,得另外配天线才能看的比较稳定,还记得那个时候收不来几个台,只能看山东台、中央1、中央2等几个仅有的台,周二全天还没法看。
/锥子/
妈妈做鞋时候的神助攻,纳鞋底的时候全靠它扎眼了,不得不说那个时候自己家做的鞋,穿着真舒服啊。
/缝纫机/
每个临沂人的心中都有一台缝纫机,小的时候常看奶奶带着眼镜,脚下踩着踏板,哒哒哒哒的用缝纫机做衣服,那个时候谁要是问,这么漂亮的衣服哪里买的?都会大声地说,“奶奶给我做的!”
/磁带/
说到录音机你就不得不提磁带,你以前是不是买过一大堆喜欢的歌星的磁带?A面磁带听完听B面,有时候挺久了,突然不唱了,这时候你肯定知道坏事了,磁带又卷了,按下开关键,取出磁带小心翼翼地缠回去。
/搓衣板/
这种老式搓衣板目前已经不常见了,小时候经常会看到妈妈泡一大盆衣服,把搓衣板架在大盆里,衣服搭在上面,涂上肥皂,就在搓衣板上使劲地搓,衣服洗的特别干净。但现在画风有点突变,许多年轻人有的也会买,但是,是用它来......罚跪的~
消失的老行当
消失老行当
时光飞梭
科技越来越牛掰
很多老行当也就和我们渐行渐远了
/剃头匠/
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,一根板凳,剃一个头两块钱,绝不多收,师傅手艺好,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,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。
/修表匠/
一群对时间最有感触的人,放大镜、酒精灯、镊子,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。小时候经常看到家长排队修表,现如今戴钟表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。
/弹棉花/
弹棉花是个很容易暴露年龄的事情,小编小时候有幸见过,现如今连棉花都少见了,更别谈弹棉花了。
/磨刀匠/
“磨剪子嘞~~~~锵菜刀……”这是夏津大街小巷里听到最多个吆喝之一。随着一声声的吆喝,可以看见磨刀师傅在巷子里,穿来穿去的身影。一块多钱一次,每每磨完一个剪子,或者戗好一个菜刀,都会让顾主试试好不好用。
/箍桶匠/
如今,抽水马桶和现代瓷盆、浴缸,早已取代了老旧的木制品,洗脸盆的材质也换了好几代。市区里再也看不到走街串巷的箍桶匠人。
/送煤工/
那时候,冬天没有煤炭是万万不行的,不管是烧水还是煮饭都得靠它,现如今煤气、天然气早已取代了黑不溜秋的煤炭,自然而然也没了送煤工。
/修鞋补雨伞/
以前鞋子啊、伞啊坏掉都会去找师傅修修补补,然后师傅小机器一转就好了,而现在坏掉的东西就扔掉换新,逐渐的修鞋补伞的摊位也退出了巷口。
/补锅匠/
以前锅坏了个大窟窿是可以补的,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,一用就是好几年。现在几乎找不到会补锅的人才了。
/修钢笔师傅/
那会儿钢笔是个稀罕物,大家都宝贝得不得了,坏了是要修的,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换,现在电脑越来越普及,小伙伴拿笔写字都很好了吧!
/爆米花师傅/
“诶诶诶!要嘣了啊!”小孩子就会赶紧捂住耳朵,兴奋地等着那声巨响,不得不说,这样的爆米花是真香啊!现在幸运的话,冬天偶尔能遇到。
/拉大锯工/
“拉大锯,扯大锯,姥姥门口唱大戏。接闺女,请女婿,小外孙子儿也要去,剩下大外孙不让去,大外孙不愿意,气得大外孙放仨屁。”小时候常听的一首歌谣,其实是一种职业,现在也看不到了.....
/金银匠/
这是一行需要手艺的行当,想要打金银首饰的人,会把金银还有想要的样式都交给金银匠,当面称重,金银匠就会为顾客打造。
消失的老味道
消失味道
那些熟悉的老味道
大概就是对临沂最深的记忆
/糖画/
在记忆里,糖画并不好吃,但往往是吃得最开心的。五毛钱转一次,转到龙的小伙伴简直要高兴坏了。
/撒子/
从小到大都很喜欢吃撒子,油炸的脆脆的,不比现在的薯片口感差,泡着吃,包饼吃,还有人会做汤的时候也放点,百搭胜品啊!现在小孩子吃的真少的,童年的回忆!
/棉花糖/
记忆里的棉花糖,童话的味道,校门口总能看到大爷推个车在卖,拿根签子转转转就出来一大坨棉花糖,放到嘴里一下子就化了。现在一般只有景区才有。
/麦芽糖/
麦芽糖已经很少见了,小时候妈妈经常叮嘱:不要吃麦芽糖,吃多了会有虫子把牙给吃了。越是叮嘱,越是要尝尝!
/糖稀/
说起糖稀肯定不陌生,也有人叫它搅糖。就是用两个小木棒蘸上一些糖稀,将两个小木棒相互不停的绕来绕去,时间久了,糖稀就变硬变白了。
/麦乳精/
过去麦乳精可是挺贵的呢,感觉比牛奶还好喝,现在已经喝不到了。
/手工蛋卷/
嘎嘣脆的手工蛋卷,现做现卖,灵活熟练的手法,一个个小蛋卷就这么诞生了!最喜欢拿它当作小零食吃了,每次吃的浑身是屑也不在乎,现在想吃那种推车卖的只能靠运气了。
/雪丽糍/
想起来这个棉花糖都是满满的感动啊~软软的里面还夹心,放嘴里咬一口果酱一样的夹心滋滋就出来了。真是有年头没吃了,小时候还觉得这个挺贵,总是攒一些零花钱,才会买一次。
/大大卷/
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吃过,是用粉红色的塑料盒独立包装的,里面还有纹身贴。大大真的可以吹出超大的泡泡,然后爆掉的话就直接糊到脸上了,想想还真是有意思。
越发展,越消失,亘古不变的道理
过去的诸多东西,现在已然变成用来怀念的了
当很多新奇的东西冒出来的时候
很多过去的东西也就渐渐消失了
这几样东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
你还记得哪些?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?
欢迎留言区分享给大家哦!
评论列表